1. 中医探索
  2. 厌食

厌食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甚至拒食为特点。发病原因主要是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而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常所引起。本病各年龄均可发生,以l~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季暑湿当令,可使症状加重。患儿除食欲不振外,其他症状不明显的,一般精神状态尚好,预后较好,但病程较长者,可造成气血生化不足,出现面色少华,形体偏瘦,抵抗力差,容易患其他疾病,甚则转为疳证。厌食不包括因外感、内伤及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

现代医学中的营养不良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脾主运化,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脾健则运,脾运失健,则胃不受纳。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小儿饮食不能自节,食物不知饥饱,或喂养方法不当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胃失摄纳,而产生不思饮食,食而无味的厌食症。亦有在乳幼期未及时添加副食辅食,断乳后突然改变饮食种类,令脾胃不能适应。本病的主要病因在于饮食不节,临床表现有脾运失健及偏于胃阴不足之别,病理机制均属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职。

【辨证论治】

1.脾失健运

  • 主症: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进食后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易于出汗。舌质偏淡,苔薄白或薄腻。
  • 治法:调和脾胃,健脾助运。
  •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舌苔白腻者,加半夏、佩兰;舌苔黄腻者,加薏苡仁、青蒿;腹胀便干者,加枳实、厚朴;大便稀溏者,加怀山药、焦建曲;乳食不化者,加麦芽、莱菔子。

2.脾胃气虚

  • 主症:食欲不振,少食,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形体瘦弱,大便夹有残渣,或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 治法:健脾益气。
  •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舌苔白腻者,加苍术、扁豆;脘腹作胀者,加木香、香附;大便稀溏者,加煨姜、益智仁;水谷不化者,加怀山药、焦山楂;多汗易感者,加黄芪、防风。

3.胃阴不足

  • 主症:口干而多饮,不思进食,面黄少华,皮肤失润,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苔少或光剥,舌红少津。
  • 治法:养胃育阴。
  •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脾气不足者,加怀山药、扁豆;口渴引饮者,加天花粉、芦根;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瓜蒌仁;阴虚内热者,加丹皮、知母;夜寐不宁者,加酸枣仁、莲子心。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小儿香橘丹,每次1丸,1日2~3次,用于脾失健运证;儿康宁口服液,每次l0ml,1日3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2.针灸疗法
刺四缝,3日后重复1次,或针刺中脘、下脘、脾俞平补平泻。艾灸足三里,每日1次。

【预防护理】

  • 1.注意饮食调节,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对先天不足或后天病后脾弱失运的患儿,要加强饮食、药物调理。
  • 2.厌食矫治不要单纯依赖药物,更不可泛用补品、补药。要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食肥甘厚味、生冷于硬食品。
  • 3.食物不要过于精细,多吃蔬菜及粗粮。

本病应与食积、疰夏相鉴别。食积为乳食停积中脘所致,除食欲不振,不思乳食外,伴有嗳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胀痛,有伤食病史。疰夏以食欲不振为主症,发病有季节性,有"春夏剧"、"秋冬瘥"的临床特点,伴全身倦怠乏力,有伤食病史。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