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探索
  2. 带下病

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

现代医学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等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湿浊下注,任脉损伤,带脉失约。
1.脾虚          多由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运化失常,湿浊下注,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病。
2.肾虚        素体肾气虚弱,或房劳多产,肾气损伤,肾失封藏,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阴液滑脱而下,成为带下病。
3.湿热下注  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肝郁脾虚,郁久化火,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4.湿毒蕴结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毒之邪乘虚而人,任、带二脉受损,以致带下病。


【辨证论治】
1.脾虚
主症: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或黏稠,连绵不断,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方药:完带汤。


2.肾虚

(1)肾阳虚
主症:带下量多,色白,质清如水,淋漓不断,形寒肢冷,腰酸如折,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加减。若带下如崩者,加龙骨、牡蛎。

(2)肾阴虚
主症:赤白带下量少,质黏稠或有臭味,阴部干涩灼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肾阴,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


3.湿热下注
主症: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小腹疼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或龙胆泻肝汤。


4.湿毒蕴结
主症:带下量多,黄绿如脓,赤白相兼,或五色夹杂,秽臭难闻,小腹或腰骶酸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龙胆泻肝片,适用于湿热下注型,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针灸疗法     针刺气海、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行间。灸命门、中极、神阙。


【预防护理】
1.饮食清淡,忌食辛辣食物。
2.经期产后注意个人卫生。


本病以带下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为诊断依据。赤带应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若带下量多,奇臭难闻,或五色夹杂,应做必要检查,以排除恶性肿瘤。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