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探索
  2. 心悸

心悸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

惊悸与怔忡,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发病情况及全身情况亦有差异。惊悸多由外因引起,突遇惊恐恼怒而发,全身情况较好,其病轻浅。怔忡是外无所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往往有气血亏虚的表现,或时有痰饮瘀血夹杂,其病深重。但两者有密切联系,惊悸日久,亦可发展成为怔忡。

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表现为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心虚胆怯

平素心虚胆怯之人由于突然惊恐,使心惊神慌不能自主,渐至稍惊则心悸不已。

2.心血不足

心主血,心血不足常能导致心悸怔忡。阴血亏损,心失所养,不能藏神,发为本证。所以或因病体虚,或因失血过多,或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都可导致心悸。

3.阴虚火旺

因病体虚,或房劳过度,或遗泄频繁,或肾水素亏,均可导致本病。

4.心阳不振

阳气衰弱,不能温养心脉,也可心悸不安。

5.水饮凌心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水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6.痰瘀阻络

一是由于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一是由于痹证发展而来。

【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 主症:惊则悸动不安,平素善惊易恐,多梦易醒,坐卧不宁。舌苔薄白,脉虚或小数。
  • 治法:益气安神,镇惊定志。
  •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味。心阴不足加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兼瘀加丹参、桃仁;气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胆虚气郁、痰气互结可选温胆汤。

2.心血不足

  • 主症:心悸,面色少华,爪甲口唇淡白。舌淡白,脉细弱。
  •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 方药:归脾汤。自汗、盗汗酌加麻黄根、浮小麦、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气阴两虚,心脉不畅,脉结代而心动悸者,改用炙甘草汤。

3.阴虚火旺

  • 主症: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目昏眩,耳鸣腰酸,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或见促脉。
  • 治法:滋阴清火,养血安神。
  • 方药: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若阴虚火不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若见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热象较著者,可用朱砂安神丸;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加服知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

  •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虚弱或沉细数而无力。
  •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阳虚型证见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是心阳衰微有欲脱之势,可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基础上用大量人参、附子,或再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5.水气凌心

  • 主症: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舌苔白滑,脉弦滑。
  •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 方药:轻者苓桂术甘汤加味;重者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咳,不能平卧,用真武汤。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尿少肢肿者加泽泻、猪苓、葶苈子、大腹皮、车前子;肺气不宣,咳喘重者加杏仁、桔梗、前胡;兼瘀者加桃仁、当归、泽兰、益母草。

6.心血瘀阻

  •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适,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味。肝郁气滞加枳壳、柴胡;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枸杞子、何首乌;阴虚加麦冬、五味子、玉竹;阳虚加炮附子、肉桂。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灵宝护心丹,适用于心虚胆怯型,口服,每次3~4丸,每日3~4次。

2.针灸疗法

①惊悸

  • 主穴:心俞、巨阙、内关、通里。
  • 配穴:心血不足者,配膈俞、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厥阴俞、肾俞、太溪;痰热者,配肺俞、尺泽、上脘、丰隆。

②怔忡

  • 主穴:心俞、厥阴俞、膻中、巨阙、内关、通里。
  • 配穴:痰火内扰者,配中脘、足三里;水气凌心者,配中脘、阴陵泉、足三里;浮肿者,加水分、三阴交;气短喘息者,加肺俞、太渊。毫针刺用平补乎泻法,阳虚者可施灸法。

【预防护理】

  • 1.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
  • 2.心悸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
  • 3.对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等重症心悸,应嘱其卧床休息,保持一定生活节律。
  • 4.患者应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饥、过饱、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

本病以自觉心跳不安,时作时止或终日悸动。重证稍劳即加重,不能平卧。多伴胸闷、气短,或心烦不寐,易出汗、头晕、乏力。可因精神紧张、惊恐、劳累、天气过冷而发作等特点。应与胸痹相鉴别。本病初起,治疗及时,比较容易恢复。若失治或误治,病情亦可由轻转重,由实转虚。如年迈体衰,心病及肾,真气亏损者,治疗较难,恢复亦慢。所以掌握心悸发生的时间长短以及服药后病情的转归,是好转还是恶化,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