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探索
  2. 肺痈

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现代医学的肺脓疡与本病基本相同,其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以及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风热

风热病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熏灼所致。

2.痰热素盛

因饮食不节或原有宿痰而至痰热蕴结,熏灼于肺,形成痈疡。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或肺脏宿有痰热,或他脏痰浊郁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

如素有痰热蕴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如疲劳过度,肺卫薄弱,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内侵,原有内伏之痰热郁蒸,是致病的重要内因。

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

【辨证论治】

1.初期

  •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液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 治法:清肺解表。
  • 方药:银翘散加减。内热转甚者,加生石膏、炒黄芩;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前胡、桑白皮、冬瓜子、枇杷叶;胸痛呼吸不利加瓜蒌皮、郁金。

2.成痈期

  • 主症:身热转甚,时时振寒,既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成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肺化瘀消痈。
  • 方药:《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咳痰黄稠者,加桑白皮、瓜蒌、射干;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咳痰浓稠量多,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热毒郁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可加犀黄、麝香、没药、乳香。

3.溃脓期

  • 主症: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实或数实。
  • 治法:排脓解毒。
  • 方药:加味桔梗汤加减。咯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三七;烦渴加天花粉、知母;津伤明显,口干舌红,加沙参、麦冬;气虚不能托脓外出,加黄芪补气托脓;胸部满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可予桔梗、贝母、巴豆。

4.恢复期

  • 主症: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纳食好转,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息,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为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 治法:养阴补肺。
  • 方药:沙参清肺汤加减。若有低热者,可加青蒿、白薇、地骨皮;若食欲不振、便溏,可加白术、山药、茯苓;咳吐脓血不净,可加白蔹、白及;若邪敛正虚,咳痰腥臭脓浊,反复迁延日久不净,当扶正祛邪,配合排脓解毒法,加鱼腥草、野荞麦根、败酱草。

【预防护理】

  • 1.宜食具有润肺生津化痰作用的水果和蔬菜,如橘子、生梨、萝卜等。
  • 2.忌油腻厚味及一切辛辣刺激海腥之物,如辣椒、韭菜、海虾等。严禁烟酒。

本病以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吐大量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间为特征。应与风温相鉴别。肺痈总属实热证候。由于本病为热毒瘀结在肺,成痈酿脓,故发病急,病程短,邪盛证实。在痈脓甫溃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决不能忽视脓毒的清除,脓毒去则正自易复,若早予补敛,反致助邪,延长病程,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清主次,酌情兼顾。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阴气内伤,应以清荞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须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解毒排脓之品。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