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探索
  2.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又称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ebiasis),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易转变为慢性。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病变主要在盲肠与升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   

阿米巴原虫有三种形态,即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当小儿抵抗力低时,吃了带包囊的食物或喝了带包囊的水时,就会得阿米巴痢疾。

痢疾阿米巴(溶组织阿米巴,Amoebahistolytica)

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
 
 

(一)滋养体

大滋养体20~40μm大小,依靠伪足作一定方向移动,见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或肠壁组织中,吞噬组织和红细胞,故又称组织型滋养体。小滋养体6~20μm 大小,伪足少,以宿主肠液、细菌、真菌为食,不吞噬红细胞,亦称肠腔型滋养体。当宿主健康状况下降,则分泌溶组织酶,加之自身运动而侵入肠粘膜下层,变成大滋养体;当肠腔条件改变不利于其活动时变为包囊前期,再变成包囊。滋养体在传播上无重要意义。
 
 

(二)包囊

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传染性。包囊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于粪便中存活至少2周,水中5周,冰箱中2个月,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强,能耐受0.2%过锰酸钾数日,普通饮水消毒的氯浓度对其无杀灭作用,但对热(50℃) 和干燥很敏感。  
 

溶组织阿米巴的培养需有细菌存在,呈共生现象。目前无共生培养已获成功,为纯抗原制备及深入研究溶组织阿米巴提供了条件。

病状分类

1.普通型

起病多缓慢。常以腹痛、腹泻开始。腹泻日数次至十余次。里急后重程度不一。大便量中等, 常有脓血或粘液, 典型粪便呈果酱样, 有腐败腥臭。也可表现为单纯性腹泻。右下腹压痛明显。病程数日或数周可自行缓解, 若不治疗, 易复发。

2.暴发型

少见。起病急, 高热, 恶寒, 腹泻日十余次, 便前剧烈腹绞痛, 里急后重明显。大便呈粘液血性或血水样, 奇臭。并有呕吐、失水、迅速虚脱。体检见腹胀明显, 腹部弥漫性压痛, 肝肿大。不及时抢救, 并发肠出血、肠穿孔, 可致死亡。

3.慢性型
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常为腹痛、腹胀,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因长期肠功能紊乱, 患者可有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或神经衰弱症状。因结肠肠壁增厚偶可触及块物, 有压痛。

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1~2周(4日至数月),临床表现有不同类型。   

(一)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

此型临床常不出现症状,多个粪检时发现阿米巴包囊。   

(二)普通型

起病多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常无发热,腹痛轻微,腹泻,每日便次多在10次左右,量中等,带血和粘液,血与坏死组织混合均匀呈果酱样,具有腐败腥臭味, 含痢疾阿米巴滋养体与大量红细胞成堆,为其特征之一。病变部位低可有里急后重感。腹部压痛以右侧为主。以上症状可自行缓解。亦可因治疗不彻底而复发。   

(三)轻型

见于体质较强者,症状轻微,每日排稀糊或稀水便3~5次以内,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无腹泻,仅感下腹不适或隐痛,粪便偶见粘液或少量血液,可查及本病包囊和滋养体。无并发症,预后佳。   

(四)暴发型

极少见,可因本病原感染严重,或并发肠道细菌感染以及体质虚弱,可呈暴发型。起病急骤,有明显中毒症状,恶寒、高热、谵妄、中毒性肠麻痹等。剧烈腹痛与里急后重,腹泻频繁,每日数十次,甚至失禁,粪呈血水、洗肉水或稀水样,颇似急性菌痢,但粪便奇臭,含大量活动阿米巴滋养体为其独特。腹部压痛明显。常因脱水至外周循环障碍、或伴意识障碍,甚至出现肠出血、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
  

(五)慢性型

常因急性期治疗不当所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使临床症状反复发作,迁延2月以上或数年不愈。常因受凉、劳累、饮食不慎等而发作。患者常觉下腹部胀痛,久之乏力、贫血及营养不良。右下腹可及增厚结肠,轻度压痛;肝脏可肿大伴有压痛等。粪便内可混有脓血、滋养体,有时有包囊。   

(六)其它型

阿米巴病可见泌尿道、生殖系统、皮肤等处感染,但极少见。亦可以并发症起病,容易误诊。

并发症状

并发症分肠内、肠外两大类:    

(1)肠道并发症  
 

  • ①肠出血:肠壁溃疡累及血管,可造成肠出血。出血量多少不等,大出血时患者往往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及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表现。   
  • ②肠穿孔:多见于暴发型。穿孔部位以盲肠、阑尾及升结肠为多见。急性穿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病情严重。慢性穿孔造成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局部脓肿。   
  • ③阑尾炎:阿米巴阑尾炎症状与普通阑尾炎相似,易形成脓肿,若有慢性腹泻或阿米巴痢疾病史,粪便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则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 ④非痢疾性结肠病变:系由增生性病变所引起,包括阿米巴瘤、肠道阿米巴性肉芽肿及纤维性狭窄。阿米巴瘤为大肠壁的炎性假瘤,以腹痛和大便习惯改变最多,部分伴间歇性痢疾,可诱 发肠套叠和肠梗阻,主要体征为:右髂扪及可移动的、光滑的鹅卵形或肠曲样块物,X线上见占位性病变,对抗阿米巴治疗有良好效果。   

(2)肠外并发症:

阿米巴滋养体可自肠道经血液、淋巴蔓延至远处器官而引起各种肠外并发症,如肝、肺、胸膜、心包、脑、腹膜及泌尿生殖道等,形成脓肿或溃疡,其中以肝脓肿最为常见。

诊断检查

1.检验

  • ①大便常规,注意找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
  • ②血常规。
  • ③必要时送大便培养痢疾杆菌与痢疾阿米巴原虫,入院时及次晨各送一次,以视有无混合感染。

2.特殊检查

慢性病例治疗前后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并刮取标本检查痢疾阿米巴原虫,如疑有并发阿米巴瘤或肠息肉及疑为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结肠癌等疾病时,应做纤维肠镜检查及活检或肠道钡剂X线检查。

3.疑似病例

根据条件酌情选送痢疾阿米巴原虫特异性免疫学检查。

4.诊断性治疗

疑似病例可用抗阿米巴药物作诊断性治疗。

治疗

1.一般治治疗:同急性及慢性细菌性痢疾。

2.抗阿米巴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下列药物之一。

  • (1)甲硝唑(灭滴灵):成人0.4~0.6g,3/d,小儿15mg/kg,3/d,连用10d。不能口服者,可用0.5%注射液静滴;能口服时改口服。服药期间忌酒,孕妇及哺乳妇忌服。慢性病例,可采用保留灌肠。
  • (2)替硝唑(甲硝磺酰咪唑):成人2g,儿童50mg/kg,每日清晨顿服,3d为一疗程。亦可用哌硝噻唑0.18,3/d,儿童10mg/(kg·d),疗程7~10d,必要时连服1~2疗程。
  • (3)去氢依米丁(去氢吐根碱):成人60~80mg,小儿lmg/kg,1/d,肌注,连用5~10d。毒性较盐酸依米丁为小,副作用较轻。
  • (4)盐酸依米丁(盐酸吐根碱):成人60mg,小儿lmg/kg,1/d,肌注,连用6d。本品可致心肌损害及中毒性肌炎,治疗中应卧床休息,经常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心电图,每次注射前听心音、测血压,如有改变,应考虑减量或停药。孕妇及心、肾病患者忌用。
  • (5)二氯散:0.5g,3/d,连服10d。

在应用上述药物一个疗程后,须选用下列药物之一,继续治疗。甲硝唑可单用。

  • ①磺碘喹啉:0.5g,3/d,连用10d。
  • ②双碘喹啉:0.6g,3/d,连服20d。
  • ③巴龙霉素:0.5g,4/d,7~10d为一疗程。
    暴发型患者可选用依米丁3d,甲硝唑一疗程,同时加用诺氟沙星或妥布霉素或头孢曲松、拉氧头孢,以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3.中医药治疗: 单用或与其他抗阿米巴药物联合应用。

  • ①辨证论治:与细菌性痢疾同。
  • ②可因地制宜选用有效中草药如白头翁、鸦胆子、大蒜等。

4.带包囊者治疗:可予二氯散0.5g,3/d,共10d;或用甲硝唑0.4g,3/d,共5d。

5.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服甲硝唑一疗程。大便有变化时,应及时涂片或培养痢疾阿米巴原虫。

护理

  •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消化道隔离。
  • 2.注意观察大便次数及外观。及时留送新鲜大便常规检查及培养。
  • 3.用盐酸依米丁治疗时,应经常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尤其注意血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