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探索
  2. 便秘

便秘

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失常致大便秘结不通,经常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的一种病证。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本篇所论便秘,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者。中药对便秘有良好的疗效。

现代医学的习惯性便秘属本篇范畴。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炎症恢复期便秘,肛裂、痔疮、直肠炎等肛门直肠疾患引起的便秘和药物引起的便秘以及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饮食入胃,由胃腐熟水谷,脾吸收精微后,糟粕由大肠传送排出,形成大便。如胃肠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失职,即形成便秘。此外,肝主疏泄,调畅肠胃功能,肾为胃之关而司二便,故肝肾失调亦可致便秘。即便秘病位在大肠,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与脾胃肝肾有关。概括说来.便秘的直接原因不外热、实、冷、虚四种,胃肠积热者发为热秘,气机郁滞者发为实秘,阴寒积滞者发为冷秘,气血阴阳不足发为虚秘。

1.饮食不当

嗜食辛辣醇酒厚味,以致肠胃积热,热灼便于,难于排出,乃为热秘。

2.情志失调

忧思郁闷,情志内伤或久坐少动造成大肠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大便秘结,形成气秘。

3.素体阳盛

体质强壮,平素阳明热盛,肠腑燥结,便干难行,亦为热秘。

4.病后体虚

病后产后或劳倦内伤,气血生化不足,脾胃气血两亏,肠腑失于濡润或中气不足,排送无力,传导失司,分别形成虚秘的血虚便秘和气虚便秘。或肾阳亏损,寒从内生,浊阴凝聚,大肠传导失常而致阳虚冷秘。

【辨证论治】

(一)实秘

1.热秘

  • 主症: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身热,面赤,心烦,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 治法:清热润肠。
  • 方药:麻子仁丸。成药可选麻子仁丸或青麟丸口服。若兼郁怒伤肝,兼见易怒目赤者,可另服更衣丸,或原方加芦荟lg以清肝通便。若津伤较甚,加玄参、生地、麦冬等养阴生津,增水行舟。

2.气秘

  • 主症:大便秘结,欲便不能,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 治法:顺气导滞。
  • 方药:六磨汤加味。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二)虚秘

1.气虚

  • 主症: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难下,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嫩,苔薄,脉弱。
  • 治法:益气润肠。
  • 方药:黄芪汤加味。若气虚下陷,肛门坠胀或脱肛者,改用补中益气汤。

2.血虚

  • 主症:大便秘结,面色唇舌爪甲少华,头晕,心悸。舌淡白,脉细涩。
  • 治法:养血润燥。
  • 方药:《尊生》润肠丸。若血少阴亏而内热烦渴便结者,加生首乌30g以清热生津、养血通便;若津液已复,便仍干燥,可用五仁丸以润肠通便。

3.阳虚(即冷秘)

  •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艰涩难出,小便清长,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背冷重。舌淡,苔白,脉沉迟。
  • 治法:温阳通便。
  • 方药:济川煎加味。也可选用半硫丸。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

芩连丸,适用于肠道湿热型,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2.针灸疗法

针刺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

  • 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
  • 冷秘可加艾灸;
  • 热秘可加刺合谷;
  • 气秘另刺中脘、行间;
  • 气血虚弱加刺脾俞、胃俞;
  • 冷秘加灸神阙、气海。

【预防护理】

对习惯性便秘,应保持精神舒畅,进行轻便运动,调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定时登厕等,均有利于便秘的治疗。

便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证,临床分证虽较复杂,但不外虚实两大类,实者由邪热、寒积、气滞引起邪滞胃肠,壅塞不通;虚者由阴阳气血不足造成肠失温润,推动无力。总由大肠传导失职而成。其病位在大肠,又常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有关。在治法上实者宜通泻,虚者宜润补,应注意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不能单纯通下。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