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探索
  2. 川椒

川椒

花椒
1 #

名称

Pricklyash Peel, Peel of Peppertree Pricklyash, Peel of Bunge Pricklyash

檓、大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陆拨、汉椒、点椒

  1. 花椒
  2. 大椒
  3. 秦椒
  4. 南椒
  5. 巴椒
  6. 蓎藙
  7. 陆拨
  8. 汉椒
  9. 点椒
  10. 椒红
  11. 蜀椒
  12. 汗椒
  13. 红椒

川椒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花椒、青椒的果皮。培育2-3年,9-10月果实成熟,选睛天,剪下果穗,摊开晾晒,待果实开裂,果皮与种子分开后,晒干。

【原形态】

1.花椒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m。具香气。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剥,当年生枝具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腹面两侧有狭小的叶翼,背面散生向上弯的小皮刺;叶柄两侧常有一对扁平基部特宽的皮刺;小叶无柄;叶片5-11,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l.5-7cm,宽1-3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通常微凹,基部楔尖,边缘具钝锯齿或为波状圆锯齿,齿缝处有大而透明的腺点,上面无刺毛,下面中脉常有斜向上生的小皮刺,基部两例被一簇锈褐色长柔毛,纸质。聚伞圆锥花序顶生,长2-6cm,花轴密被短毛,花枝扩展;苞片细小,早落;花单性,花被片4-8,一轮,狭三角形或披针形,长1-2mm;雄花雄蕊4-8,通常5-7;雌花心皮4-6,通常3-4,无子房柄,花柱外弯,柱头头状。成熟心皮通常2-3,蓇葖果球形,红色或紫红色,密生粗大而凸出的腺点。种子卵圆形,直径约3.5mm,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9-10月。

2.与前种的区别在于:小叶片15-21,对生或近对生,呈不对称的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3.5cm,宽0.5-1cm;主脉下陷,例脉不明显。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花被明显分为花萼和花瓣,排成两轮;无子房柄,蓇葖果表面草绿色、黄绿色至暗绿色,表面有细皱纹,腺点色深,呈点状下陷,先端有极短的喙状尖。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态环境】

  • 1.喜生于阳光充足、温暖肥沃处,也有栽培。
  • 2.生于林缘、灌丛或坡地石旁。

【资源分布】

  • 1.分布于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西藏等地。
  • 2.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

辛,温,有毒。

炮制

除去果柄及种子(椒目)。置锅内炒至发响、油出,取出,放凉。

  •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蜀椒,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四畔无气后取出,便入磁器中,勿令伤风。
  • ②《本草衍义》:蜀椒须微炒,使汗出,又须去附红黄壳。去壳之法,先微炒,乘热入竹筒中,以梗舂之,播取红,如未尽,更拣、更舂,以尽为度。凡用椒须如此。

性状

  • (1)花椒由1-2,偶由3-4个球形分果组成,每一分果直径4.5-5mm,自先端沿腹缝线或腹背缝线开裂,常呈基部相连的两瓣状。分果顶端具微细小喙,基部大多具1-2个颗粒状未发育离生心皮,直径1-2mm。外表面深红色、紫红色或棕红色,皱缩,有众多点状凸起的油点。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与中果皮部分分离而卷曲。果柄直径约0.8mm,被稀疏短毛。果皮革质,稍韧,有特异香气,味持久麻辣。
  • (2)青椒 为1-3个球形分果。每一分果直径3-4mm,顶端具短小喙尖。外表面草绿色、黄绿色或棕绿色,有网纹及多数凹下的油点。内果皮灰白色。果柄无毛茸。果皮质薄脆,气清香,味辛微甜。以粒大、色紫红、香气浓烈者为佳。

川椒的效果

功效

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 主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

经脉

脾经肺经肾经

主治

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

  • ①《本经》: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 ②《别录》:疗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游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杀虫鱼毒。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
  • ③《药性论》:治恶风,遍身四肢顽痹,口齿浮肿摇动;主女人月闭不通,治产后恶血痢,多年痢,主生发,疗腹中冷痛。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腹内冷而痛,除齿痛。
  • ④《食疗本草》:灭瘢,下乳汁。
  • ⑤《日华子本草》:破癥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
  • ⑥《纲目》: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煎水洗可含漱;研末调敷。

注意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 ①《本草经集注》:杏仁为之使。畏款冬。恶栝楼、防葵。畏雌黄。
  • ②《别录》:多食令人乏气,口闭者杀人。
  • ③《千金·食治》:久食令人乏气失明。’
  • ④《唐本草》:畏橐吾、附子、防风。
  • ⑤ 《本草经疏》: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嘈杂醋心,呕吐酸水,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于精血 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寒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咳逆非风寒外邪壅塞者不宜用;字乳余疾由于本气自病者不宜用;水肿黄疸因于脾虚而无风湿邪气者不宜用;一切 阴虚阳盛,火热上冲,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法所咸忌。 ⑥《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动火堕胎。

川椒的药方

  • ①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花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 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 ②治冷虫心痛:川椒四两。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寿域神方》)
  • ③治呃噫不止:川椒四两。炒研,面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九,醋汤下。(《秘传经验方》)
  • ④治夏伤湿冷,泄泻不止:川椒一两(去目并闭口者,慢火炒香熟为度),肉豆蔻(面裹,煨)半两。上为细末,粳米饭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川椒丸)
  • ⑤治飧泄:苍术二两,川椒一两(去口。炒)。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温水下。恶痢久不愈者,弥佳。如小儿病,丸如黍米大。(《普济方》椒术丸)
  • ⑥治齿痛:蜀椒醋煎含之。(《食疗本草》)
  • ⑦治齿疼:川椒一两(去目),捣罗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烧令热,于所痛处咬之。(《圣惠方》)
  • ⑧治伤寒呕血,继而齿缝皆流血不止:开口川椒四十九粒,用醋同煎,临熟入白矾少许,漱口含在口中,少顷吐出,再啜漱而含。(《仁斋直指方》)
  • ⑨治寒湿脚气: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脚。(《妇人良方》)
  • ⑩治肾风囊痒:川椒、苦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阴囊而卧。(《仁斋直指方》)
  • ⑾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热汤抱洗有不能已者:花椒、吴茱萸蛇床子各一两,藜芦五钱,陈茶一撮,烧盐二两。水煎熏洗。(《医级》椒茱汤)
  • ⑿治手脚心风毒肿:生(花)椒末、盐末等分。以醋和敷。(《补缺肘后方》)
  • ⒀治久患口疮:蜀椒去闭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饭压下,重者可再服,以瘥为度。(《食疗本草》)
  • ⒁治头上白秃:花椒末,猪脂调敷。(《普济方》)
  • ⒂治手足皴裂:(花)椒四合,水煮之,去滓。渍之半食顷,出令燥,须臾复浸,干涂羊、猪髓脑。(《僧深集方》)
  • ⒃治漆疮:汉椒汤洗之。(《谭氏小儿方》)
  • ⒄治元藏伤惫,耳聋目睹:蜀椒(去目及闭口者,暴干捣罗取红秤一斤,再捣为末),生地黄七斤(肥嫩者)。上二味,先将地黄搀绞自然汁,铜器中煎至一升许,住火,候稀稠得所,即和前椒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暖酒下三十丸。(《圣济总录》椒红丸)
  • ⒅治好食生茶:(花)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子大,茶下十丸。(《胜金方》)